产品分类
您现在的位置: > 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app > “一大会址”日记|白铜群雕“定格”中国诞生时刻

“一大会址”日记|白铜群雕“定格”中国诞生时刻

时间:2024-01-31 02:34 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点击:

  10月31日,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,习带领中央,集体瞻仰上海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,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。

  连日来,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,在中国人的精神家园,他们回顾建党历史,重温入党誓词,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。

  澎湃新闻推出“一大会址”日记,派出记者常驻一大会址,近距离观察、感受、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,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,传承中国人的初心。

  深秋的上海,在多日好天气后,迎来了阴雨绵绵。带有几分寒意的雨水,不断飘落在上海兴业路76号门前,却无法浇灭人们的瞻仰热情。

  当日尚未开馆,入口处便已排起了近百米的长队。他们之中,有白发苍苍的老人,有结伴而来的青年学生,也有神情肃穆的部队官兵。

  这里就是一大会址纪念馆。1921年,13位一大代表在这里共同宣告了中国的成立。他们当时的身影,也在雕塑家手中“定格”。

  在一大纪念馆的二楼,一组重达3吨的巨型白铜雕塑引人瞩目:15人围坐在一张会议桌前,他们服饰、姿势、表情各异,桌子一头戴眼镜的男子是其他14人目光的焦点,他正在宣读着什么。

  这个人名叫李达,是参加一大的13位代表之一。1921年7月23日,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106号(现兴业路76号)召开,13位一大代表与2位共产国际代表,共同出席了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。

  这一时刻在雕塑家手中“定格”——一大纪念馆二楼的这组白铜雕塑名为“本党定名为中国”。

  雕塑内侧的大屏幕上,一部长约3分钟的短片正在播放,详细介绍了中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的情况。雕塑外侧围满了参观者,认线岁的周国华特意戴上党徽前来一大会址参观,望着这组雕塑,他感触颇深,“中国一路走来非常不容易,没有中国的领导,就没有新中国。这里用铜像来重现当时的情景,是一种很好的纪念。”

  周国华告诉澎湃新闻(记者,他1954年加入中国,党龄有60多年,已多次来参观一大会址纪念馆,“我们国家发展得很快,但是不能忘记中国的创始人,每次来参观都会觉得,更要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。”

  一大会址纪念馆办公室副主任林晶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,这组白铜雕塑是一大会址纪念馆于2016年7月1日重新开馆后的新增展品,用它取代了原先已展示超过15年的一组复原开会情景的蜡像作品。

  林晶晖说,在考虑新馆的布展项目时,他们希望通过铜像雕塑的形式,来复原当时的情景,可以长久保存下去。之所以考虑用白铜,一是因为白铜质量好,二是考虑到老房子的承重能力,白铜比青铜、紫铜都要轻。

  在对多个初步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后,纪念馆最终选择了鲁迅艺术学院教授洪涛,由他来创作这件主题雕塑。经过反复思考和查阅历史资料,洪涛采取了少见的“围拢式”构图法,不再将早期人以英模群像形式加以雕琢,而是用厚重的材料重建了历史场景。

  据林晶晖介绍,整组雕塑作品共分为16件制作,运到一大会址纪念馆二楼后,再进行组装陈设。其中,参会的13位一大代表和2位国际共产代表,每人坐在椅子上各为一件,中间的那张桌子为一件。

  一大会址纪念馆还请来美术馆专家为这件雕塑“布光”。在左右两侧六幅大型主题油画的环绕之下,随着大屏幕切换气势恢宏的时代画面,变幻的灯光不断为这件白色雕塑“染色”,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,给参观者带来更为震撼的感受。